您当前位置:主页 > 文经学术
师生排演的这出苏河明珠实景思政课与众不同
发布日期:2023-05-09 08:30  阅读:来自:本站原创
  「聽!中山先生在思顏堂講演呢!」「快去,快去!」5月5日的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學校裏,行人很有可能被一群穿戴民國學生裝的年輕人「拉」到孫中山先生1913年2月1日的講演處——華東政法大學40號樓禮堂門前,一同傾聽110年前的孫中山講演。這裏正在進行的,是華東政法大學「蘇河明珠」實景思政課,為咱們「上課」的是大學生和思政教師。學生們在百年前史建築前上演了一幕幕經典橋段,思政教師則負責在每一個橋段結束後串場介紹。
  
  從孫中山講演地到解放軍宿營地,從上海解放前夕犧牲的最終一位中共地下黨員,到大草坪搭帳子把工作樓留給新生用的校領導,華政學校裏「全是戲」。同學們一邊在學校裏演出,一邊移步換景,切換場景的過程中,還不忘給觀眾發放一張華政選取通知書、一份寫了解放軍入城三大紀律的革命軍人手冊等。
  
  初次飾演孫中山的朱浩文是國際金融法律學專業研二學生,他的臺詞基本都是古文。一邊理解,一邊背誦,短短四五百字的臺詞,他前後預備了將近一個星期。「理解臺詞的過程,也在感觸其時國家的處境。」朱浩文告知記者,他還預備測驗這套「劇本殺」中的其他角色,「每一個橋段、每一幕場景,都值得被記住。」
  
  華政學生處副處長劉光龍說,「蘇河明珠」實景思政課往後將成為華政思政課的一個招牌,面向社會各界敞開預定。現在,已有上海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等3家單位的有關部門預定了往後的課程。「咱們學校裏有27棟重新修繕的前史建築,每一棟都有其共同的故事。這些建築現在都與蘇州河沿岸打通,市民能夠從河邊直接進入沒有圍墻的學校。」劉光龍說。
  
  記者註意到,華政師生排演的這出「蘇河明珠」實景思政課與眾不同,一般高校思政課輻射範圍局限在校內或大中小一體化思政聯盟團體內,這所學校的學校本身,就是年輕人的「網紅打卡點」。此前,上海謀篇「一江(黃浦江)一河(蘇州河)」秀帶,打造「城市項鏈」。「蘇河明珠」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自2021年9月開始全面向社會敞開,轉過蘇州河的U形灣,從今年「五一」期間剛剛敞開的中山公園碼頭登陸,人們就能近距離看到910米沿線布滿27棟前史建築的華政長寧校區。
  
  這所學校還專門為乘坐遊艇登陸的遊客訂製了一條「水上」主題文明線路,可謂國內高校獨立拓荒的最火主題線路。
  
  這條主題線路一旦與「蘇河明珠」實景思政課銜接,將帶給觀眾獨一無二的赤色之旅新領會。這樣的思政課,不缺觀眾。
  
  「打倒帝國主義!上海是中國人的上海!收回外國租界!」思政課進行時,學校裏飄蕩著陣陣遊行示威聲,在現在的華政「六三樓」前,一名身上沾滿血跡的青年學生飛奔過來,忽地跌倒在地。1925年的5月底,當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產生,這位聶光墀同學回校通報其時的聖約翰大學師生:南京路上英國巡捕開槍殺人了!
  
  聶光墀的飾演者,是華政社會發展專業的大二學生鐘毓鼎,「跌倒」的橋段是他在反復排練中,與「導演」反復推敲後決定的。他的那一下「跌倒」,著實令觀眾們更加身臨其境,人們不由得上前扶起這名學生。「既然是沈溺式領會,就不能讓觀眾看你演戲,而是要讓觀眾一同動起來,一同演、一同領會。」鐘毓鼎告知記者,盡管華政的學生都不是扮演科班出身,但他們很願意用沈溺式領會來彌補扮演上的缺乏,「未來,咱們的演出常態化以後,這堂思政課會承受公眾的查驗,而不是只是面向校內師生」。
  
  鐘毓鼎參演的這個橋段,是整堂思政課中最具戲劇沖突性的部分。他飾演的聶光墀向校長反映情況後,反被這座教會學校的美籍校長訓斥逐退,中國籍教授錢基博、孟憲承等在樓前據理力爭,支持學生愛國運動。到6月3日,學生們在斐蔚堂外公開向死難者致哀,再遭校方強行阻撓。由此,500余名學生發誓與聖約翰大學脫離關系,後來成為華東師大首任校長的孟憲承等17名教授也團體辭職。離校後,師生在社會資助下興辦光華大學,確認6月3日為校慶日。上海解放後,斐蔚堂改名「六三樓」。
  
  記者註意到,這堂思政課上,像聶光墀這樣一身血衣突然跌倒的「加戲」互動內容還有很多。比如,在1980歲月政復校當天,觀眾會與學生相同,收到一封封華政園的選取通知書。其時,全校要招收400多名新生,但是校舍匱乏問題凸顯。校黨委慎重決定,將原來的校長工作樓即4號樓讓給教師和學生運用,將其他工作樓讓給學生住宿。就這樣,樓前草坪上搭起5頂帳子供校長、教師工作運用,從此「帳子精神」被傳為佳話。
  
  導演組成員、學生工作部(處)負責人陳賽金告知記者,這些戲都有現成的華政赤色故事本子,但像這樣在學校裏進行沈溺式互動演出還是第一次,「學生預備的時間不多,都是一邊學習一邊預備。它的可仿製推廣性比較強,因而後續具有變成常態化思政課的潛力」。他說,這樣的思政課不只能讓更多「學習者」熟悉前史、重溫前史,也能激發「授課者」的愛國愛校情懷。這樣的做法,讓學生登上「前史」舞臺,讓輔導員上好思政課,以「身邊事」感染「身邊人」。